帝王端坐在书房正中位置上,面前摊放着不少册子。太子商景明坐在侧边,面前一样放着一张桌,桌上只有零星几本册。 崔仲仁行礼的同时,内心微顿。 太子虽是太子,似乎并没有得到帝王太多放权。 皇帝开口:免礼,抬头让朕多看两眼。 崔仲仁站好,微抬头,心里打鼓。什么叫多看两眼?听着像调戏良家女子的话。难道说官员任命多看外貌?他娘每次要他多花点心思在外貌上,有点道理? 面前的帝王身体微润,不怒自威。冠下双眸深不可测,让崔仲仁跑的心思立刻熄火。 不愧是朕钦点的探花郎。皇帝打量了两眼,颇为兴味,也确实和景明你年纪相仿。 商景明应声:是。崔大人出身商户,自小耳濡目染,对江南商户琐事了解甚多。他家中没有人在朝中为官。他恰有天赋,是鹤山书院尖尖上的学子,深受师长喜。 太子? 崔仲仁诧异一瞬,又了然。 太子对他了如指掌很正常。他这种毫无官场背景的人,要么和自己书院的学子成为一派,要么和寒门子弟混迹,最惨就是做孤臣。 他对于皇家人而言,最合适拉拢成为自己人。太子这番行为,可以说是在向帝王引荐臣子。对崔仲仁恩情大过天。 不愧是被苏小姐看重的太子,光明磊落,把这份拉拢心思直接放在明面上,直接向皇帝袒。 崔仲仁暗中余光窥探着年纪相仿的太子。太子没有任何锐利锋芒,稍带一点与帝王相似的威严,不过温润恭谦居多。 他正揣摩太子格,忽见商景明收拢了脸上的神情,出一丝肃然:全京城的人都知道苏家出一才女,惊才绝,恭谦守孝。现下她因几个商户在城门动而卧病在,连父母都认不得。何等荒唐。 皇帝听到这话,不由长应一声:嗯千轶是个好的。苏明达一直对几个孩子很上心。 皇帝清楚太子什么意思。 苏明达早年为出一番政绩,无法顾家,对于大女儿苏千轶可以说最有亏欠,如今女儿待嫁,最为上心。平里,苏家父母尽孝都由大女儿代劳,他对外几乎可以说,大女儿就算他苏明达最看重的孩子。 对比起儿子,苏明达更喜大女儿。 这次的意外,苏明达到现在都没找他提。臣子真说出口,他身为皇帝会觉得臣子以下上。臣子不说,他身为帝王心里便有愧,觉得这事小四办得实在不好。 儿子重要,但有能力的臣子更重要。苏明达有首辅之才,又恰好没高官贪念。为人知世故却不世故,堪称难得一见的贤臣。 唯一软肋是家人,如今反而家人受了伤。 而太子。太子有意想要让苏家女成为太子妃。太子妃是未来皇后,今后的一国之母,身份比其他女子都贵重。 皇帝问崔仲仁:崔大人可知道商户上京一事? 崔仲仁忙回答:臣略有耳闻。他听说了苏小姐受伤,御医都被派过去了,没想到那么严重。这才多久没联系,竟 他眼内复杂。 此事涉及太子和负责商户的四皇子,里面一言两语说不清,远不是他等小官员可以手。 皇帝见崔仲仁问一下答一下,胆子着实不大,便收敛一身高位姿态,拿起茶杯和蔼随,礼贤下士:朕受限于身份,不曾微服私访,对民间小事多从人口中听闻。朕的这些孩子,自小出生皇家,很难自由出,也不懂何为人间疾苦。崔大人自小既然耳濡目染,这回商户上京一事,不知道有什么看法? 问题不难。 比起科举殿试的三道民生治国大题,商户上京可以说是非常小的小事。崔仲仁刚经历过科举殿试,对这个问题不怵。 他稍思忖,拱手回答:回陛下,臣是商户之子,现在为子,亦为臣。臣以为上京是好事。但天下之事,并非人人好心办好事,便能轻易面面俱到。 不卑不亢,侃侃而谈。 商景明视线落在崔仲仁身上。 第7章 崔仲仁知道皇帝其实心里对这事有底,更知道朝中臣子各个经验丰富,处理这些小事信手拈来。他没大做文章,反而极简朴实说着:一件事归一件事。伤人归伤人,该如何判如何赔,就如何判如何赔。商户上京归上京,该公平公正去比价,选朝廷需要采买的贡品,便按此理去做。 他行礼:臣自小也有因好心而犯错,人非圣贤孰能无过,知错能改善莫大焉。要是没改正的方法,将功补过也是一招。要是能力不足,旁人监助也是一招。 崔仲仁的话说得清楚,苏小姐无辜,四皇子着实是一桩好心办好事但出了意外的差错。这差错往小算,算商户的问题,往大算,算四皇子失察。 该怎么解决就怎么解决,不能牵连到皇帝原本想要做的事。 他在给足所有人面子后,又给旁人,例如太子等人手的余地。权衡手段稍稚,但探花郎年轻,往后多的是锻炼机会。 皇帝对年轻探花郎笑了两声:崔大人要是晚三年科考,说不定能拿下状元郎的位置。024LqT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