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太妃一击得中, 却没有乘胜追击,反而蛰伏起来。 她虽然有野心有手段, 可毕竟 基太浅, 所以有些事,急不得。 而且时间,有时会给她许多帮助。 就像几年前, 她还是一个带着带着孩子的孤苦太妃, 谁都不会把她母子放在眼里。 而如今,她儿子已经封了亲王, 兼掌户部。 若是放在前几年, 她哪怕野心再大, 也不敢想着让他儿子再进一步, 可如今看着皇帝越来越老, 里 外几个皇子斗得一团糟, 韩太妃却觉得有些事,未必没有可能。 所以她得等…… 她还年轻,她儿子也年轻, 而皇帝却老了, 皇帝的皇子也大了。 所以韩太妃自从从皇后 中回来, 就接着吃斋念佛起来。 韩太妃天天拜佛, 倒不是真期望神灵保佑, 她向来不信佛, 之所以设佛堂, 一是想给皇帝表示她们母子与世无争,二是她读佛经是可以识字。 韩太妃是 女出身,自幼被选进 , 学得都是规矩, 都是怎么奉茶,因此她并不识字。 而且当初皇帝寝 中,也不允许有识字的 女。 韩太妃知道自己虽然有些小聪明,有些急智,这些在紧要时候,能救她命,可真遇到大事,却不是光有小聪明就行的。 就像这次的户部之争,若她只是 中妃子,如何知道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。 所以成为太妃后,韩太妃就想找个机会识字,而识字最不扎眼的方法,就是读佛经。 因此在先帝丧期一过,韩太妃就在自己 里安了个小佛堂,对在宣称自己要替先帝守孝。 并且请皇帝替她请个尼姑为师,传授经义。 皇帝自然不会不允许,就吩咐下去,去皇城周围有名的尼姑庵请了位,送到太妃 里。 韩太妃用了三年的时间,学会了经书上的所有字,等尼姑走后,她就明面信佛,暗地里,看 中各种典籍。 尤其是各朝史书,真给了韩太妃很大的启发。 所以这些 子,韩太妃都窝在 里,津津有味地看前朝史书。 当她看到一篇前朝景帝时,因景帝诸子争权夺位纷纷被景帝厌弃,景帝最后立了幼子为太子,却不想等他一闭眼,幼子就因为无法执掌朝政,而被叔叔夺位。韩太妃仔细看了两遍,记在心里。 除此之外,韩太妃还特地找出各史书中兄终弟及的例子,多加揣摩。 于是,时间就在韩太妃修身养 的过去了。 这期间,皇帝几个儿子争斗更加你死我活,贤王却因为踏踏实实,不争不抢的 子,获得从皇帝到群臣的一致好评。 此消彼长下,韩太妃这边的筹码更足了。 只是,韩太妃和贤王还有一个致命的障碍,就是群臣。 当年先帝驾崩时,无论是韩太妃她自己先表态,还是别的,群臣最终选择的,都是皇帝。 她的儿子虽然是先帝“亲子”,当初却是被放弃了。 这世上就有一个可笑的现象,一个人背叛了另一个人,被背叛的人先不说怎么样,可这背叛的人,却分分钟担心他背叛的人重新起来。 所以大多数人背叛了不是愧疚,而是选择落井下石。 而她和她儿子,某种意义上就是被背叛者。 所以要想这些朝臣能支持她儿子,光收买不够,还得打消这些人的顾虑。 至于如何打消? 韩妃娘娘有些头痛,这事,还真不好办。 不过很快,一件事的发生,给了韩太妃机会。 随着皇帝年纪越来越大,对政事越来越力不从心,此时诸位皇子更是争斗不停,朝中人心浮动。 就在这个时候,一 早朝上,皇帝突然宣布,说要立太子,询问各大臣意见。 众大臣当着众人的面,自然不好说,谁想皇帝居然也体恤,让众大臣回去写个折子,第二天呈上。 然后就散朝了。 众大臣面面相觑,不知道皇帝这是唱得哪一出,更不知道皇帝这到底是真想立太子,还是想试探。 于是散朝之后,就纷纷聚集在一起商讨。 而比他们更在意的,还有几个皇子。 这些皇子也陷入了巨大的纠结中,他们也分不清他们父皇到底是真想立太子还是试探他们。 如果是父皇真想立太子,他们不积极推荐自己,就很有可能错过当太子的机会。可如果父皇是试探他们,他们出了头,那就可能 打出头鸟。 所以这简直是件风险极大的事。 不过经过朝臣和皇子们讨论,大家觉得皇帝还是真心想立太子的心思大一点,毕竟如今皇帝是真老了。 于是,各皇子就开始笼络自己手下的官员,纷纷写折子,推荐自己。 第二天,皇帝的御案上,堆 了折子。 * 太妃 韩太妃心情甚好的修剪一枝花瓶中腊梅。 旁边 女笑着恭维,“太妃手艺越发好了。” 韩太妃抱着瓶子看了看,对 女说:“摆到桌子上去。” “是,” 女小心把花瓶端到旁边桌子上放好。 韩太妃拍拍身上的碎枝,站起身来,“今 外的折子都进 了?” 女看了一眼天 ,“陛下不当朝时, 门一开, 外的折子就会送到陛下寝 ,如今这时辰 门早开了,折子应该早进 了。” 韩太妃笑了笑,“那本 就放心了。” 女看着韩太妃,小心地问:“娘娘好像很开心。” 韩太妃笑道:“当然开心了。” 韩太妃说完,就去礼佛了,留下 女摸不着头脑。 佛堂中,韩太妃悠闲地看着书。 皇帝这种生物,哪怕快断气了,他都不会觉得自己老。 * 皇帝寝 中 皇帝一本本看过,越看脸 越黑,看到最后,皇帝一把把桌上所有折子都扫到地上。 “一群混账!” 他还没死呢,这群混账就已经等着他咽气了。 难怪朝堂上天天乌烟瘴气,都是这群不孝子惹得。 皇帝气得手有些发抖,只觉 口更是闷得不行。 此时,他才理解当年他父皇被群臣 迫时的心情。 不过想到当年他父皇被 迫时的情形,皇帝悚然一惊,不行,他不能像他父皇一样 出病容,被群臣觉得好欺。 皇帝深 一口气,本想缓缓,却不想一 之下,居然 口巨疼,顿时知道刚才是真气狠了,再加上眼前有些发黑,皇帝赶忙对外面守的太监叫道:“进来服侍朕,并去后 叫……皇后来。” 皇帝平 都 叫一些年轻的来侍奉,可如今病了,再加上立太子这个 时候,皇帝突然不敢叫那些皇子的生母来,甚至都不敢叫那些嫔妃。 不一会,皇后带着人匆匆来了。 皇帝看到皇后,心神一松,就不免抱怨了几句那些不孝子。 皇后得知皇帝是被立太子的事气病了,就小心服侍皇帝睡下,然后守在皇帝 边。 很快,皇帝睡着了。 皇后却看着外面御案上的奏折,眼神暗了暗。 皇后突然想起一件事,当初她皇儿失宠前,曾也有这么一出。 当初二皇子二十,正从文渊阁读书出来,按照惯例,要被封为太子,所以在二皇子加冠后,群臣开始上折子,请求皇帝立二皇子为太子。 当初皇帝是什么反应来? 哦,对了,留中不发。 皇帝后来到她 中,和她解释的是,皇儿还太小,还需要磨练,太早立他为太子,早慧易折。 她信了。 可这一磨练,她的儿子被磨没了。 她曾无数半夜惊醒,觉得是她和皇帝太过严苛害了他,是他的兄弟居心叵测害了他,可如今,看着这御案上 桌子的折子,皇后突然明白了。 害她儿子的从头到尾只有一个,那就是她身边这位。 父未老而子已壮,她身边的这个人, 受不了这样的落差。024LqT.com |